 |
3.6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七候 蟄虫啟戶 |
|
日出:06:12 日落:17:58 日照時間:11:45:52 |
「蟄」是指躲在地底洞穴中
進行冬眠的昆蟲或是動物們
逐漸開始甦醒出現在地面上
春天溫暖的陽光喚醒了大地
讓動物們開始外出活動覓食
而季節的變化並不只在地面
此時廣闊的天空也有了變化
在這個時期大氣相當不穩定
不但經常烏雲密布打雷下雨
氣溫也上上下下難以預測
而春天是自然界萬物結束冬眠狀態
許多植物都開花也能見到蝴蝶飛舞 |
驚蟄又原名啟蟄
「啟」具有開始的意思
大地隨著氣溫升高泥土變得鬆軟
冬眠的萬物感受春天的和曦陽光
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
後來在西漢時期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
於是將「啟」改為意思相近的「驚」
日本的曆法則是沿用啟蟄的古老用法
並未隨著中國改朝換代而改變
其實兩者都是來自古中國的用語
PHOTO:溫事的植物-合歡 |
|
|
|
 |
3.7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七候 蟄虫啟戶 |
|
日出:06:11 日落:17:58 日照時間:11:47:19 |
時節進入驚蟄與第七候"蟄虫啟戶"
「啟」具有開啟的意思
驚蟄至.陽氣生.萬物復甦
昆蟲和動物從洞穴中醒來
慢慢開始在地面上出現蹤跡
這時候也很適合人外出活動
將自然界和人類比成窗戶
冬天緊閉然後在春天打開
按四時流轉規律不斷循環
一年時間其實非常的短暫
透過節氣轉換不斷串起來
人生不過八十個季節流轉
懂得過生活要過四十之後
每個當下都值得珍惜留戀 |
對器物的鑑賞有許多方式
開始時會在意造型與外表
慢慢的會對質感產生興趣
光滑明亮雖看來乾淨美觀
久而久之會覺得無趣呆板
大和民族很注重器物搭配
重視器物間的組合與協調
而不愛去強調個體的突出
造型簡單洗練又容易搭配
光是觸摸質感就非常迷人
PHOTO:溫事的植物-菊花 |
|
|
 |
3.8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七候 蟄虫啟戶 |
|
日出:06:10 日落:17:59 日照時間:11:48:47 |
一坪茶室風潮興起
日本或台灣可以見到類似建築
迷你的一坪茶室似乎形成風潮
許多知名建築師運用各種材質
設計與建構出在極小尺寸當中
進行茶席品茗或禪修冥想空間
吉岡德仁所創作的玻璃茶室"光庵"
是近來很多遊客朝聖的景點
由加藤智大所創作的鋼鐵茶室
"Steel Tearoom Tettei"
也曾在台灣展出成為話題焦點
建築家藤森照信的空中茶室"望北茶亭"
至今仍可在華山文創園區中欣賞 |
茶室是讓人暫離塵囂的私密空間
日本京都今年3月舉辦了一坪茶室展
透過各種素材與技法建構出茶室形態
即使不是建築師也能建造自己的茶室
在現代追求快速效率的擁擠社會
人人都需要有茶室般的隱身之所
才能獨自靜下來思考人生哲理吧
PHOTO:溫事的閱器茶席 |
|
|
 |
3.9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七候 蟄虫啟戶 |
|
日出:06:09 日落:17:59 日照時間:11:50:15 |
從幕之內便當體驗日本設計的美感
每次到了日本旅行途中
總會被車站賣店琳瑯滿目的便當所吸引
即使肚子不餓也會外帶個便當搭車
趁著旅行移動途中體驗日式便當美學
台灣與日本便當雖系出同源
但因台灣人喜好熱食與重口味
遂與日本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便當文化
幕之內便當最能展現日本和風方寸美學
據說最早起源於江戶時代
「幕」其實是指觀賞表演時的布幕
每齣戲與戲之間會有短暫休息時間
此段時間會將布幕拉上
於是產生等待與休息時所享用的料理
後來變成觀賞表演時所吃的便當名稱 |
日本料理中的食物大多以塊狀呈現
食材刻意縮小後擺在便當盒中
透過強調視覺感官上的豐富性
講究顏色.美感.刀工.觸感.味道與協調
使得日本便當就像經過細心雕琢畫作
菜色必須設計成一口可以吃下的形狀
便當料理人在有限空間中
展現精準洗鍊的方寸美學
如此注重美感的設計表現
絕對不是只會作菜就可以
在我們所接觸的創作職人中
努力埋頭工作是絕對不夠的
大多透過文化學習去提升自身的品味
建立茶道.花道.書法.繪畫等美學素養
才能在作品中表現出動人的要素
PHOTO:溫事的植物- 香水櫻 |
|
|
 |
3.10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七候 蟄虫啟戶 |
|
日出:06:08 日落:18:00 日照時間:11:51:43 |
生活的美感設計
近幾年雖然文創設計成為顯學
但在生活中設計還是太過遙遠
往昔在教育體系中美感教育被犧牲掉
音樂.繪畫.美術.工藝.書法.體育...
大多會被重要考試學科取代
對美的感受力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
只要跟設計有關就發包給設計師解決
於是產生各式各樣浮誇的設計
與生活脫節也就不足為奇
中日兩國文化系出同源
但在各自發展了上千年時間後
日本人可說是比華人更為注重古中國智慧
然後將之體現在生活的層面之中
日本料理講究五色.五味.五感.五法
五色-青.黃.赤.白.黑
五味-酸.甜.苦.辣.鹹
如果是精進或懷石料理還會再加上第六味"淡" |
五感
視覺-賞心悅目
聽覺-料理的聲音
觸覺-溫暖或清涼的感受
嗅覺-香味
味覺-鮮味與美味
五法-生.煮.燒烤.炸.蒸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餐
都能感受到五色.五味.五感.五法的滋潤
人從一出生到三十歲成熟時
已經領略過超過三萬次的生活美學體驗
自然會把如此細緻的感受及修養
應用在各個層面之中
我們大多為了工作而犧牲飲食品質
經常在用餐時也要一邊工作或上網
只在意吃飽與吃下的數量是否划算
其實很難談到生活美感的層次啊...
PHOTO:溫事的植物-老虎百合 |
|
|
 |
3.11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八候 桃始笑 |
|
日出:06:07 日落:18:00 日照時間:11:53:10 |
時節進入驚蟄第八候"桃始笑"
桃花鮮艷的花朵讓春天增添色彩
開花的花瓣一片片綻開樣子
就像是桃花在「笑」的樣貌
此時天氣也漸漸轉好
禦寒的羽絨衣已經可以收起來了
陽光燦爛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溫暖
桃花自古有驅邪避諱與長生不老的意涵
是被人賦與吉祥意義的植物
在民俗風水學中以桃木製成的桃木劍
還有斬爛桃花及斬小人的功效
往昔在中國有飲桃花酒的風俗
後來傳到日本成為三月女兒節的飲品 |
在春天的時節梅花.桃花.櫻花依次綻放
但花形及顏色類似造成辨識上的困難
也讓人在挑選時造成困擾
以下是簡單的辨識方法
梅花-花瓣呈五瓣圓形,單朵開花于枝幹處沒有長短莖。
桃花-花瓣呈水滴狀,花為1-3朵叢生且花朵連結短莖。
櫻花-花瓣頂端呈缺角狀,多朵叢生且花朵連結長莖。
PHOTO:溫事的植物-桃花 |
|
|
 |
3.12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八候 桃始笑 |
|
日出:06:06 日落:18:01 日照時間:11:54:39 |
壽司與飯糰的方寸美學
在台灣已將壽司與飯糰當成日常食物
在超商及日式餐飲皆隨時可入手享用
御飯糰在1994年進入台灣人的生活後
從此改變了日常飲食的生活型態
根據日本"風土記"的記載
三角飯糰已超過1300年歷史
據說三角造型象徵人的心臟
用手捏成後供奉於神前祭祀
一款食物類型經過千年時間
竟改變你我的現代生活模式
也是蠻有趣的漫長歷史演進
壽司有各式各樣的種類型態
常見的捲壽司與豆皮壽司
幾乎變成台灣地方小吃
壽司是因為醋才產生的料理形態
最早出現在安土桃山時代的押壽司
因為保存期限長因此適合攜帶食用
柿葉壽司是由於柿葉具有殺菌效果
於是改良自押壽司且提升保存功效 |
視覺效果豪華燦爛的散壽司
則是出現於1664年前後
成為三月女兒節的必吃料理
握壽司起源於東京約1820年左右
象徵日本料理的正統地位
大人小孩都愛的軍艦卷
則是在1941年由東京銀座的"久兵衛"發明
而台灣人所熟悉的迴轉壽司
則是在1970年在大阪萬博會一舉成名
從此改變壽司飲食生態的巨大風潮
壽司透過集結多種食材
以折疊.堆疊或捲的形式
形成食物的立面構成
每個壽司都有獨特的方寸美學
在色彩選用及配置上都經過細心設計
也都反映了當下的季節感
建構出小宇宙般的壽司文化
光是觀賞板前料理人精湛的俐落刀法
就像是欣賞視覺藝術般的饗宴
令人不由得心生讚嘆啊
PHOTO:溫事的植物-蘭花 |
|
|
 |
3.13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八候 桃始笑 |
|
日出:06:05 日落:18:01 日照時間:11:56:07 |
筷子已是地域飲食文化代表
筷子文化緣起自古中國
考證已有四千年的歷史
經過數千年來貿易與文化的傳播
將筷子文化傳遞到亞州各個地域
我們較為熟悉的是韓國與日本筷子文化
光是從筷子的尺寸與材質
就可以得知飲食文化上的差異性
朝鮮半島在一千多年前引進筷子
使用上吃飯用匙、夾菜用筷
不可端起飯碗吃飯(認為是乞丐討飯)
近代木筷改為不銹鋼既堅固又方便使用
亦能透過導熱材質分享食物溫度
傳統上習慣將食物碗筷放在矮桌
再端到房間中用餐故設計為不易滾動的扁筷 |
中日間的使用筷子習慣較為相近
但因中國習慣圍桌共食
需要較長的筷子夾菜
但日本則是個人套餐形式
所以筷子尺寸自然較短
在材質上中國人習慣用木筷與竹筷
日本人則是以漆筷與杉木筷為主
尤其是在日本高級料亭中用餐
必定使用全新的杉木筷作為食器
不僅因為杉木為潔淨神聖的素材
夾取滑溜的生食料理時
杉木筷也較為方便取用
PHOTO:溫事的植物-蘭花 |
|
|
 |
3.14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八候 桃始笑 |
|
日出:06:04 日落:18:02 日照時間:11:57:36 |
源自禪宗與宮廷的懷石飲食形式
雖說筷子是東方文化的主流
但使用筷子習慣上卻有很大差異
像我們在吃圍桌宴席的時候
習慣上很少會將筷子放在筷架上
筷子與筷架經常分離在左右兩邊
反而覺得多個筷架實在有點礙事
這也顯示出中日飲食習慣的差異
日本料理中豪華的會席與簡素的懷石
筷架與折敷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食器
日式飲食文化以個人套餐的形式為主
品嘗各道料理入口時必須放下筷子
在口中嚼食時筷子應避免拿在手上
這是源自古時宮廷的貴族飲食習慣
每次進食只作一個步驟
夾取.入口.置筷.嚼食品嘗
在嚼食時應避免露齒與發出聲音
可以想見吃頓飯得花去不少時間
懷式料理還有許多重要的規則
基本上只要食器中的所有食材
都必須要吃下去不可留下殘渣
所以不會有無用的裝飾物出現 |
每口餐食皆須在口中細嚼慢嚥
以感恩的心細細品嘗食物原味
最好是一口飯嚼上十幾次
等米飯產生甜味後再吞嚥下去
最後用醃漬蘿蔔.鍋粑湯及懷紙
將面前的食器清潔並擦拭乾淨
避免留下使用過的痕跡才行
日本人飯前都會說 
大部分翻譯成"我要開動了"
其實應該解釋為"領受上天賞賜"
人類領受動植物的生命得以進食
須感謝農民及提供食物的勞動者
以感恩的心情面對眼前的食物
因而形成了這項餐飲禮儀
現代人與食物的關係斷絕開來
取得都是經過處理的乾淨食材
以前吃肉得殺雞宰豬自己動手
如果能夠思考食物的取得來源
就會細細品嘗口中的食物滋味
PHOTO:溫事的植物-桃花/茶花 |
|
|
 |
3.15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八候 桃始笑 |
|
日出:06:03 日落:18:02 日照時間:11:59:03 |
講究陰陽調和的設計美學
在台灣的鄰近國家中
日本注重設計形象深植人心
而日本美學中最重要的元素
應該是能夠在同一件事物中
呈現出陰陽調和的和諧意象
陰陽觀念是來自古中國的意象
方形為陰.圓形為陽
女性為陰.男性為陽
背面為陰.正面為陽
陽剛主題必然搭配陰柔的線條搭配
陰陽互為表裡皆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運用和風美學在盛裝料理時
圓形的食物會放在方形器物中
方形的食物則會搭配圓形器物
視覺上會露出空白的部分
利用兩種對立的元素去取得和諧的理想狀態 |
圓形與直角的對比
光滑與粗糙的對比
色彩與型態的對比
圖案與留白的空間配置等
都是運用陰陽對立觀念所傳達的設計美學
古中國的宇宙論是將所有現象以陰陽二元論
認為所有事物的本質為"氣"
當陰陽二氣達到頂點時
會轉化為對立的形式
而達到平衡與和諧的絕佳狀態
居住在現代都市中
大多與自然的環境隔絕開來
環境與氣都是處在封閉狀態
人則在各個封閉空間中遊走
不斷累積壓力與煩悶的情緒
長期累積下來人就容易生病
從生活與飲食中去追求均衡
PHOTO:溫事的植物-桃花 |
|
|
 |
3.16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九候 菜虫化蝶 |
|
日出:06:02 日落:18:03 日照時間:12:00:32 |
時節進入驚蟄第九候"菜虫化蝶"
菜虫指的是青菜葉子上的蟲卵
好不容易度過寒冷的冬天
在這個時節蛹化成蝴蝶
在新鮮粉嫩的黃色花田中飛舞
是日本春天常見的景色
蟲卵變成毛毛蟲再蛻變成菜粉蝶
而菜粉蝶也被稱為紋白蝶
幼蟲以十字花科植物為寄主
例如白菜、蘿蔔、甘藍菜等
春天時節大量出現菜園附近
可說是農夫最頭痛的害蟲之一 |
菜粉蝶為幼蟲找尋棲息之所
把卵產在上面待幼蟲孵化後
幼蟲期約21天啃食大量蔬菜
交尾後雌成蟲可產上百顆卵
農人則想盡辦法要消滅牠們
與菜虫的對抗已經早就開始
不過現在有菜虫啃咬的蔬菜
也象徵無噴灑農藥的蔬菜啊
PHOTO:溫事的植物-文心蘭 |
|
|
 |
3.17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九候 菜虫化蝶 |
|
日出:06:01 日落:18:03 日照時間:12:02:01 |
漆器與陶器為兩大傳統技藝
但漆器的堅固耐用超乎想像
許多博物館展出的千年文物
只有漆器至今仍然閃閃發亮
漆器製品從材料準備到成形
至少需要數年以上漫長時光
一層層的反覆乾燥塗上樹漆
才得以形成光滑亮麗的表面
許多人會把油漆跟漆器搞混
有毒的油漆根本無法作為食器
更別說盛裝熱食或熱湯
使用漆器必須先從認識材質開始 |
素材是從天然漆樹上割取的漆液
天然漆液的黏著性非常強韌
漆液乾燥後能耐酸鹼及耐熱
就連細菌也不容易附著在漆面上
是非常好的日用食器素材
在中國從西元前戰國時代
就已大量運用在宮廷貴族當中
漆器製品妥善使用可放上千年之久
在生活中慢慢淘汰工業生產製品
去理解與使用千年來的工藝智慧
PHOTO:溫事的植物-風鈴花 |
|
|
 |
3.18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九候 菜虫化蝶 |
|
日出:06:00 日落:18:04 日照時間:12:03:29 |
今年的春彼岸是3月18日-3月24日的這七天
也就是以春分這一天為界
前後各三天所組合起來的期間稱為春彼岸
春分時節也是祭祖的時候
往昔在中國有春分祭祖的習俗
後來日本將這個習俗保留下來
反而我們現在只知清明祭祖
而忘卻了春分祭祖的習俗
佛教將今世稱為此岸
此岸的方位在東方
現世是充滿煩惱痛苦之所在
而祖先靈魂的歸處稱為彼岸
彼岸是則西方極樂世界
|
在春分和秋分之時
太陽從正東方升起往正西方落日
宛如此岸與彼岸在此時此刻相通
於是春分才會成為祭祖的日子
月曆上的春天是從立春開始
不過要到春分才會真正感到溫暖
在櫻花盛開的時節外出賞花祭祖
向祖先報告近況與許下心願
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啊
PHOTO:溫事的植物-煙火花 |
|
|
 |
3.19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九候 菜虫化蝶 |
|
日出:05:59 日落:18:04 日照時間:12:04:58 |
台灣從日據時代開始就是木業王國
盛產各式各樣的木工藝品
在台灣林業的輝煌年代
每年砍伐的可達180萬立方米
後來為了保護森林風潮而限制砍伐
大量木材需求幾乎全部仰賴進口
連帶也凍結了木業相關產業發展
實木被廉價的集成木與合板替代
生活中木素材大量被塑膠製品取代
也漸漸失去了欣賞原木美感的能力
原木是令人安心的天然素材
原木器物除了散發自然氣息外
細緻的紋理也是欣賞重點
木工藝是需要時間等待的器物
砍伐的原木是無法馬上使用的
必須等候木材完全乾燥 |
工匠的慧眼去發掘木紋節理中的適合器形
再一刀刀取出理想的造型仔細打磨修飾
需要耗費的時間是無比漫長的
木器會因為盛裝的料理不同而產生變化
也會因為吸收料理中的油脂而愈有光澤
木器長時間不使用的話表面會失去光彩
用乾布沾植物油擦拭很快就會恢復光澤
如果不小心染到髒污無法去除
試著用木工砂紙慢慢磨去表層後再上油
大多都能恢復原來的樣子
或許應該逐漸淘汰塑膠器物
重新回到自然素材的生活方式啊
PHOTO:溫事的植物-瑪格莉特 |
|
|
 |
3.20 『溫事的曆生活』春 驚蜇 第九候 菜虫化蝶 |
|
日出:05:58 日落:18:04 日照時間:12:06:27 |
商業氣息濃厚的工業製品
很容易為了表現存在感
而加入原本不必要的設計
強調過多的設計與個性
很難與其他器物搭配組合
變成無法融入生活的單品
在文創設計主流當道的時代
會發現充斥過度且無用設計
於是反璞歸真的需求產生
思考如何努力將設計去除
將個性與風格設計排除在外
回復到單純自然的美
純粹生命力是民藝的原點
手的表情與火焰所燒製出的痕跡 |
單純的器物造型也能如此動人
即使只是拿來盛裝甜點
也能令人感覺溫暖可口
山野邊孝所調和的灰釉
使用了5種不同種類的木灰
經過燒成和陶土結合
薄綠色、芥黃色、灰白色
每件作品的色彩和質感產生微妙差異
以自然產生調和的灰釉和粉引燒製而成
釉的厚度和火候相互作用
使用後產生細緻貫入紋變化
讓器物景色變化更加豐富
PHOTO:溫事的植物-吉野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