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歐陸的夢幻色彩-普魯士藍
浮世繪之美 - vol.a13
日本在奈良時代
發展出以植物染料為布料染色的技術
江戶時代的染色技術基本上指的是藍染
但藍染顏料並不適用於木雕版
不像布料或絲線那麼容易上色
以往在肉筆畫中的藍色顏料使用青金石
以及磨碎後比青金石更鮮豔的群青色藍銅礦粉末
但這兩者均產於中東或印度價格不斐
無法用於以大眾為對象的浮世繪版畫上
因此在「普魯士藍」登場前
浮世繪中幾乎看不到藍色
ベロ藍指的是ベルリン藍
又稱作ベルリンブルー.プルシアンブルー
18世紀時德國人發現人工合成的獨特藍色
在文化4年(1810)傳到日本
江戶中期畫家伊藤若沖的「動植綵繪」
首次使用於畫作中
在當時是相當高價的顏料
原本不會使用於印刷浮世繪
在文政期顏料價格下降時
出版商永壽堂為了葛飾北齋的「冨嶽三十六景」
而入手ベロ藍顏料
北斎要求刷師在輪廓線使用ベロ藍
使畫面比起濃厚的墨線更加明亮清爽
深藍色的顏料ベロ藍
中文稱為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
由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意外中發現
狄斯巴赫把草木灰和牛血混合製成亞鐵氰化鉀
1706年狄斯巴赫於柏林人工合成
1709年當亞鐵氰化鐵作為染料開始出售時
以普魯士王國及柏林命名
德國前身普魯士軍隊的制服顏色
就是使用該種顏色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後沿用普魯士藍軍服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方更換成原野灰
∣ ← Back ∣ vol.a13 ∣Next →∣
浮世繪之美 |